移工文學是永遠寫不完的備忘錄

移民工文學獎系列講座心得小記

Sally Sung
9 min readDec 8, 2019

上個月收到雅婷來訊,問我要不要接一個移民工文學獎系列講座的主持人。當下沒太多猶豫就說好,但後來實在是越想越心虛,因為我已經一段時間沒接觸移工文學了。人就是這樣,一旦離開學術環境,還要持續深耕某種類型文學的研究,真的需要很強大的熱情和自我管理才能做到。

廢渣如我,早已經跟不上研究生的論述能力,有時回答一些新朋友的來信或提問都覺得好吃力,因為移工文學每年都有新作品發表,如果沒有增進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或是充實相關背景知識,很難提出令人受用的觀點。

尤其連續舉辦六屆的「移民工文學獎」從去年開始收港澳新馬的來稿,稿件內容也越來越多元,有試圖還原海上喋血案原貌的報導文學,也有女同志寫下與家人從衝突到和解的心路歷程。移工文學早已不是多年前我所理解的,陳述跨國經驗、控訴壓迫為主的書寫。

這兩年的移工文學

前年菲律賓移工Knezzar Lactaoen以塞車為題,描述一位馬尼拉上班族在下班塞車時的所見所聞。他不講大都市的階級僵固,但在他幽默的筆下,馬尼拉這座典型的東南亞城市就像被堵住的車陣,通透卡死的窒息感。這篇小說沒有寫到任何跟跨國勞動經驗有關的內容,卻是歷年來我最喜歡的作品。

香港的印尼移工Yuli Riswati在從事看護工作之餘,也為印尼媒體寫報導。去年她的得獎小說〈那個傷口依然在我體內〉不是該屆唯一寫移工遭遇性暴力的作品,但理性的筆觸和流暢的故事情節都讓評審耳目一新。

業餘時間為印尼媒體寫報導的Yuli,多次到前線採訪香港的抗爭運動,文章發表在被射傷眼的印尼記者所任職的媒體《SUARA》。這幾天得知Yuli的新聞,是香港入境處以忘記續簽工作證為由將其拘捕扣留,明明是簡單的續簽程序,入境處卻不斷刁難Yuli與雇主的申請,不難讓人聯想為政治迫害。最終被遞解出境的Yuli表示回到印尼後,會把自己在青山灣入境中心被扣留近一個月所遭受的經歷寫出來。

如果說移工的書寫能為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我覺得Yuli在香港被不合比例的高壓手段逐出境,就能說明無論身份為何,只要擁有一支筆和冷靜觀察社會的雙眼,就有可能對威權產生嚇阻的力量。

這次的移民工文學獎系列講座共有三場,在台北、台中、屏東舉辦,講題分別是談作品中的漁工書寫、失聯移工和新住民婚姻。雅婷邀請的講者都是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前輩,從她們的觀察配合文本節錄,可以讓讀者更了解移民/工的現實處境。

台北場:外籍漁工的血淚與曙光

這場的講者,是促成台灣第一個外籍漁工工會的工運前輩李麗華,以及台灣的菲律賓雜誌“The Migrants”發行人何薇薇。漁工書寫在小說裡經常能營造出緊張感,因為漁船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許多人長時間擠在船上、彼此語言不通,時而發生船長毆打船員的暴力事件,甚至是殺人棄屍的喋血案。

麗華姐談到外籍漁工工會雖然受工會法保障,但移工在勞雇關係裡非常弱勢,工會幹部要爭取合理的權益,又得時刻擔心被老闆惡意解僱,有些官員會利用移工害怕丟掉工作的恐懼,私下以誘導式問話讓他們不敢擔任幹部,試圖瓦解工會的力量。收過許多威脅恐嚇的麗華姐說,要不是為了保護這些漁工,她手頭這麼多證據,早就直接向船務公司和漁會翻臉了。

近期外籍漁工的議題受到關注,因為10月宜蘭南方澳大橋斷裂,壓死六名當時在漁船裡休息的外籍漁工。為什麼漁工沒出海還是睡在船上?這又牽扯出沒熱水洗澡、漁船環境惡劣、未出海期間在漁船受傷不能算工傷……等等問題,雖然六條人命喚起政府對漁工勞權的關注,但仍然有賠償金額、改善工作環境這些硬仗要打。

這次的斷橋事件也有一個小新聞,是六名過世移工龐大的運屍費用。何薇薇告訴我們菲律賓人有逝者留全屍下葬的傳統,菲律賓有一個詞是balikbayan box,專指移工寄回家的禮物箱。去年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爸爸的神秘箱子〉就是以移工孩子期待每次寄回家的箱子為主題,最後寄回去的箱子是裝有爸爸屍體的棺材。

即便像麗華姐這樣長期面對資方與官方打壓的工運人士,提起斷橋事件過世的移工,還是講到紅了眼眶。斷橋事件至今已過一個多月,夜深人靜時,麗華姐還是會想起某位過世的印尼移工曾經和她說過「姐,救我」,那聲音每每在她耳邊響起,都讓她感到心疼和自責。

聽到這段我整個就爆淚了,這樣無能為力的悲傷,只要是曾經見過或聽聞移工處境的人都會感同身受。

我很喜歡麗華姐在播放工會娛樂活動影片時,看著影片裡漁工們的溫柔眼神

台中場:失聯移工的遁逃

每次去台中都會覺得充滿活力,台中火車站前的東協廣場讓這裡發展出獨樹一格的氣質。東協廣場舊稱第一廣場,過去曾是台中繁華的百貨,後因火災沒落成為都市的治安死角,近幾年許多東南亞商家進駐,讓這座原本看起來像危樓的建築,成為匯聚東南亞移工的族裔飛地。

1095的安妮說,自從台中市長換人,東協廣場就不再舉辦各式活動,「但這樣更好哈哈。」過去市政府在這裡辦許多東南亞文化活動,卻不受移工歡迎,許多人對公共空間被拿來辦活動感到無奈;現在市政府不想投入預算在移工身上,東協廣場再度回到過去無人聞問的荒涼,台灣人一少,移工反而願意走進來了。

只是所謂的無人聞問,不代表來到這個空間的移工能感到放鬆。安妮在講座分享自己在東協廣場的小吃店被警察盤查身份的經驗,讓她意識到社會對移工的不友善,因為查移工居留證並不在警察被允許的權力範疇。更無奈的是,應該沒幾個移工敢問警察,你們憑什麼要求看我的居留證。

警察的過度執法,在幾次失聯移工被警察槍殺的事件反覆提出討論。前年被連開九槍殺死的阮國非、去年被射傷逃亡致死的黃文團,細看他們非法身份的背後,會發現他們犯的是違反工作契約的行政法,警方卻以追捕刑事犯的方式,讓失聯移工過著逃亡般的生活。

為什麼要逃,每個人的原因不同,但許多移工文學文本都關注到移工逃跑後,仍然難以逃脫悲劇宿命。因為在失聯移工的世界,仍然有一個隱形的勞雇市場在等待這些非法逃逸的移工,他們仍然會受到剝削,就算找到安穩的工作,也得時刻擔憂被發現身份。

今年得獎的越南移工阮文南是移工受刑人,他的作品〈寶島上的破瓶子〉寫幾則獄友的故事,其中一則讀來讓人難過到頭皮發麻,主角逃跑後被雇主惡意欠薪,在領不到錢又被威脅的無助下憤而刺殺老闆,這次他明白怎麼逃都逃不了被剝削的命運,所以從老闆的皮夾拿出一千塊,坐下喝酒,等待警察將他抓進監牢。

相比之下,曾文珍導演用7年跟拍越南移工范草雲的故事顯得格外特殊,因為草雲「逃跑」十幾年,從不因為自己的非法身份而畏縮躲藏,甚至經常義務為在台意外過世的越南移工舉辦身後事,她的臉書有上萬人追蹤,猶如越南移工在台灣的意見領袖,讓我們看見失聯移工的另一種可能。

因為坐在一個只能看到背影的角度,決定放這張安妮很Q的直播截圖

屏東場:買妻的婚姻傷痕

屏東場的講者是我覺得最貼近文學的兩位,分別是第一屆文學獎的評審顧玉玲,和本屆首獎得主,越南新住民阿桂。

活動前我們先到阿桂經營的河粉小吃店用餐,牛肉河粉的味道很棒,份量超多,阿桂說因為先生平時都要吃一大碗,她手抓那個量習慣了(怎麼有點放閃)。阿桂的先生是她在越南工作認識的同事,四年前才搬回台灣,夫妻和六歲的兒子聊天都能自在切換中文和越南文雙聲道。

我自認對移民文學沒有太多研究,畢竟移民和移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雖然來自相同幾個國家,但移民必須盡可能地融入台灣社會、落地生根,有效期的移工來台終究是為了經濟目的,適應台灣社會的動機不像移民這樣強烈。

身份的差異反映在文學創作上,顯見的是移工文學的題材不斷創新,筆下故事甚至可能與移工經驗全然無關。但新住民媽媽無論怎麼寫,就是會圍繞在自己或我群的生命故事,台灣和原鄉、女性在家庭的處境,是移民文學永恆的命題。說實話,我個人比較偏愛移工文學。

但這次阿桂寫的〈那年,梅花開〉真是太好看了,明明就是風格清新、篇幅簡潔的小說啊,我看完卻差點流淚,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能在競爭激烈的文學獎拿下首獎。小說裡有三個女性,分別是在台灣受到夫家壓迫後發瘋被送回越南的阿月、阿月的母親六婆,以及阿月的女兒小梅。結尾是幾年後阿月過世了,小梅回越南見六婆,家裡那株阿月發瘋後就再也沒有開花的梅花樹,因為小梅的到來而再次盛放。

阿桂說這是她在中文班聽聞的真實故事,只是現實情況是孩子長大後對當年發瘋被送回越南的母親仍然帶著恨。她在構思這篇小說時一直想要讓阿月活著還是過世,最後安排的結局是她對現實故事的寄望,她希望孩子能理解這位母親當年的苦,回越南看看母親的原鄉。

顧玉玲則說到,在婚姻市場裡有許多條件不那麼富足的男女,選擇用其他方式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但這不表示不是因戀愛結合的婚姻就不會幸福。只是人們往往因為婚姻仲介的污名,為外籍配偶貼上「買來的」標籤,歧視透過買賣結合的家庭,直到現在,還有許多新住民不斷為撕去這個標籤而努力。

當天活動還來了另一位神秘嘉賓:第四屆文學獎的獲獎者安芷姐姐,安芷和阿桂對於越南新住民受到的歧視,都有一些細膩的感受向大家分享。我覺得很難得的是中文明明不是她們的母語,她們卻都能有條理的陳述為什麼會感到難過、哪些污名不合理,真心覺得每個能在異鄉站穩腳步的女性,都有異於常人的毅力啊。

顧玉玲和阿桂、安芷聊天,兩位越南姐姐的氣質都好好呀

寫不完的備忘錄

昨天剛結束屏東場的講座,因為有阿桂和安芷的分享,彷彿更貼近創作者的內心世界,三場活動下來真是收穫滿滿,也算是為長期沒接觸移工文學的自己補點血。

為了怕再度回到廢渣狀態,先快速寫下這篇備忘錄,以免未來被問到相關問題,可以有更多想法回饋給對方。

但我想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移工文學的創作者和評選制度本身,都在不斷擴大論述邊界。雖然不是研究者,但身為一個小小的讀者,我很開心自己可以持續徜徉在移工和移民的文學作品裡,學習如何用另一種視角,看待世界與台灣。

--

--

Sally Sung
Sally Sung

Written by Sally Sung

手搖杯成癮,一年四季夾腳拖。 Email: sallysung0418@gapp.nthu.edu.tw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