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
最近成為泰國大哥的外拍model,很有趣。
第一次只是抱著半推半就又有點好奇的心態被拉去台史博拍照,後來在邊拍邊聊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拿相機不是為了娛樂或殺時間,是真的在研究攝影技巧,只要我湊過去問一些問題,大哥就會滔滔不絕地講解光圈、景深、構圖。我想,多數台灣人在日常生活,很少有機會看見移工這樣自信的神情。
我沒想過把被拍照的過程當田野,因為我不太知道該問什麼問題,很多時候就只是單純好奇為什麼攝影大哥會要我拿花拍照、為什麼要我假裝蹲在草叢裡探頭、為什麼喜歡到這些地方。後來我才感受到,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就是在逐漸放鬆面對鏡頭的過程中,和泰國大哥建立某種相互信任的友誼關係。
我的攝影好友:奈大哥
來台工作第9年的泰國大哥奈(NINE)是我在永康泰國廟認識的朋友,45歲,我喜歡聽他跟我分享泰國家人的生活,也會跟他一起研究哪一款oppo手機適合送給女兒。剛認識的時候他會叫我Sally,後來都直接叫我妹妹。
奈大哥在永康的塑膠桶工廠上班,工作內容是把塑膠桶的邊緣塑形成彎曲的弧度。和我認識多數來台多年的移工一樣,因為工作表現好、中文流利,第二次合約就得到跟雇主談判工作條件的機會,現在他一週工作五天,是工廠的小組長,也是唯一的泰國人,帶著一群年輕的印尼移工一起工作。
還沒到台灣之前,奈大哥在泰國家鄉就非常喜歡攝影,只是以前沒有預算買相機,都是用一次性的底片相機為家人留影。後來到台灣工作,他買了一台sony的數位相機到處拍照,拍了好幾年,直到相機摔壞,他心一橫,咬牙存錢買了現在的單眼相機canon 600D,開始了專業攝影的業餘生活。
這是奈大哥使用單眼相機的第6年,因為攝影技巧好、作品多,臉書很多台灣的攝影同好也知道永康有位拍照厲害的泰國朋友,奈大哥還曾經在台史博拍照的時候被拿單眼的台灣人指認「你是不是很會拍的那個泰國人」。
每個週末都到泰國廟幫忙的他,也是泰國廟的御用攝影師,廟裡大大小小的活動都少不了他的側拍紀錄,要是遇上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就會看到奈和其他背著單眼的泰國移工,不斷穿梭在人群裡拍照。
每次看他拍的泰國廟活動照,就像回到現場一樣,透過影像就能感受活動當時熱鬧又莊嚴的氛圍。
台南移工的拍照熱點
每個泰國移工攝影師常去的拍照地點不一樣,在仁德工作的喜歡往奇美博物館跑,在永康工作的習慣到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火車站附近的台南公園,則是移工週末集體外拍的好地點。
我曾經在台南公園遇過越南的奧黛外拍團,也遇過印尼的穆斯林攝影師,公園裡很多小橋柳樹、遊樂器材、「民國式」涼亭,在東南亞移工的眼中看來,都是富有台灣味的拍照元素。
除了博物館和公園,有時候移工攝影師也會揪團搭計程車去一些我沒聽過的地方拍照,例如:林初埤木棉花道、白河萬里長城。反倒是觀光客的IG打卡熱點:神農街、正興街、新美街,奈大哥都還沒去過。
如何練習人物外拍
想拍人物的時候,台灣各地的泰國廟活動就是移工攝影師練功的好機會,每次活動現場都會有很多穿著泰國傳統服飾的女孩,笑容甜美、衣著顏色鮮豔,大太陽下怎麼拍都很美。我曾經在參加完永康泰國廟潑水節活動後收到嘉義移工傳來的側拍,奈大哥也曾跑去新竹泰國廟拍潑水節遊行,後來照片分享在臉書,被拍的女生透過朋友轉發看到,還特地傳訊息謝謝。
如果是定點的人物外拍,奈都是找廟裡認識的朋友,這樣他的家人和被拍攝者的男友都會比較放心。其他泰國大哥找同鄉練習拍人的時候,最怕照片上傳臉書惹得對方男友或自己老婆生氣,畢竟拿相機一直對某個人拍照是很親密的事,移工經常和愛人分隔兩地,光是一張對著鏡頭微笑眨眼的照片,就足以讓另一半胡思亂想、大吃飛醋。
如何保持拍照禮儀,並且在臉書分享照片時讓大家不要把重點放在照片裡的妹仔,是很大的學問,這點我覺得奈大哥就做得很好。
採香菇也要很唯美
所有攝影主題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採香菇。
採香菇是泰國廟的重要日常活動,起因於某位泰國媽媽發現歸仁高鐵站附近有野生的香菇,下雨後會長,所以只要下過雨,泰國媽媽就會開車載廟裡的師父和幾個移工小哥一起去歸仁採菇,每次都能採回來給大家加菜。
第一次知道師父被載到歸仁採香菇的時候,我只覺得,天啊,確定不是毒菇嗎?但泰國廟的嘉惠姐老神在在的跟我說,泰國媽媽很常煮,妳應該早就吃過了。
有一次奈大哥特別開香菇的照片給我看,跟我說這個菇是土裡長的、野生的,有土地的味道,比木頭種出來的好吃。然後我就發現他竟然把大家採香菇的身影也拍下來,還加上夢幻的濾鏡,真是太可愛啦。
後記:業餘2.0之泰國舞廳DJ
有一次去奈大哥當DJ的泰國舞廳玩,偷偷跑上音控台看他播音樂,奈就像講解攝影技巧一樣,跟我介紹這些貼著螢光膠帶的唱片裡有什麼音樂、哪個按鍵可以控制燈光,他放音樂的規則是快歌一小時後播三首慢歌,這樣最能維持舞池的熱度。
奈說他最近一次被點播的中文歌是中國歌手大壯的「我們不一樣」,真不愧是農民工界的國歌,那洗腦的副歌真是不分國籍都能來兩句啊。
為什麼喜歡拍照,很多人都能說出不同的原因。攝影是跨越語言的媒介,對於無法掌握中文讀寫或聽說的移工而言,影像可以讓他們更貼近台灣社會。
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我們之間的關係需要更多尊重和互信來維繫,反之亦然。我也因此深感幸運,有機會跟著移工的視角,看見他們觀景窗外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