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華工下南洋

系列報導三篇與廣播一則總結

Sally Sung
4 min readFeb 20, 2019

三篇報導從去年8月開始採訪,10月寫出第一篇初稿,11月找到刊登的平台,12月到新加坡再訪,今年1月完稿,2月刊出。

寫一群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故事,不是扣合時事的題材,和台灣此刻的社會情境也有差異,我不知道讀者會不會和我一樣對這個議題感興趣,因為這個真的頗像社會學或人類學碩士論文會出現的題目(換句話說就是很容易在自己的小世界自問自答自嗨的命題)。

五年前我到北京大學交換學生,旁聽景觀所的課,第一堂老師就指定閱讀梁鴻的《中國在梁庄》,那本書的田野紀錄對當時偏愛看小說的我來說,真是開啟一扇認識中國的大門,書裡談到的都市農民工、三線城市、留守兒童,是我在北京沒有機會接觸到的另一個真實又殘酷的中國。

回到台灣我又陸續透過英國《衛報》記者白曉紅的幾本調查報導作品,進一步看見海外中國勞工的困境。說實話,這群勞工和我的生活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但既然有機會可以透過書寫報導經歷不同人生,我想走進這群人,從他們生命故事窺見勞動力全球化下沈默的多數聲音。

〈當代華工下南洋:看見新加坡華裔客工〉討論到客工的過去與現在、生活場域以及無法安家落戶的現狀。

〈闖南洋,歌未央:中國客工詩人群像〉延續我這幾年對移工文學的紀錄,希望為移工文學累積更多資料,以期未來成為獨立於移民文學討論框架的類型文學。

〈異鄉遇傷,誰為客工撐起防護網?〉從工殤的角度切入,由本地客工組織 HealthServe(康侍)的訪談和我在華人教會的觀察寫成。新加坡有四大客工組織,以醫療為主要關懷的康侍是台灣和香港的移工組織少見的類型,可以給我們不同視角借鏡其他國家的經驗。

還有一段RFA的廣播,之前有過其他廣播錄音的經驗,不是電話直播就是幾乎沒剪,遇到像我這樣口才不好的人真是慘不忍賭,這個應該算是少數我敢拿出來分享的(雖然一開始我還是在只有主持人的廣播室自嗨的說出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最後想分享去年11月在台北客家園區辦的小展覽,主題除了新加坡的中國客工還有客家移民,雖是補助計畫的成果發表,但所有入選者的展區都做得很有意思。

這是我的展區,展示方式是用婉琦的人像插畫呈現受訪者的面容,翻到背面是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另外還有做一本免費的小誌,文字是我在新加坡的田野紀錄,以及兩組婉琦手繪的明信片,羽亭的美編很精緻。

雖然還有可以加強的地方,但這個經驗讓我更明白其實議題不一定要用報導或文字書寫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展示做得好,除了可以增加觀眾探知的意願,更能引導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策展人想傳達的資訊。

--

--

Sally Sung
Sally Sung

Written by Sally Sung

手搖杯成癮,一年四季夾腳拖。 Email: sallysung0418@gapp.nthu.edu.tw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