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新加坡的當代華工

客家串流計畫,田野筆記vol.3

Sally Sung
6 min readOct 1, 2018
華工宿舍的租屋廣告

雨後的夜晚,和來自陝西的小賈在武吉巴督(Bukit Batok)的組屋區散步,新加坡最近常下雨,稍不留神就會踩到人行道的積水,我們低頭盯著地面,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說起來到新加坡的生活,微信暱稱「至尊寶」的小賈欲言又止,搔搔他的幾乎剃平的頭髮,問我:

「妳看過《大話西遊》的結尾嗎?就是那句話,『他好像條狗啊』。我想這就是男人的生活……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妳知道就是這個意思。」

我點點頭。對於周星馳無俚頭的劇情和對白,其實我一直似懂非懂,但依稀記得電影結尾彷彿在嘲諷不斷穿越時光、斬妖除魔的主角,拼命向前卻狼狽的身影。

飄洋過海,階級流動

2018年2月,小賈當上新手爸爸。一心想給家人更好生活的他,再三猶豫後決定抓住親戚介紹的工作機會,在兒子出生17天後與妻兒暫時分離,繳清仲介費,獨自前往新加坡的食品工廠工作。

來到新加坡的小賈,在仲介安排下與十幾位同樣來自中國的客工合宿,禮拜一到六的清晨5點半前往食品工廠上班,從揉製麵糰、攪拌餡料到清洗機器和開車送貨,他幾乎參與了生產線的所有環節。

「老實說吧。這是我第一次幹這樣的體力活,頭七天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每天身體都好痠痛,筋疲力竭,甚至想跟老闆娘坦承做不到,直接讓仲介帶回中國算了。但說也奇怪,就在剛好第八天,我的身體就像打通任督二脈,整個人筋骨都鬆了,掌握到工作的速度和訣竅,就到現在了。」

成為食品工廠的工人之前,小賈在西安從事藝術品買賣的工作,直到現在,他還是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文物歷史的相關文章。我問他為何決定來到新加坡做工,他坦率地表示,在重視職場裙帶關係的三線城市,像他這樣沒有認識足夠人脈可以拉拔的人,根本沒有賺錢的機會。

我向他說起自己曾經在拍賣行工作的經驗,小賈就像重拾過往的興趣,侃侃而談對中國藝術品的見解。他說,未來如果有機會到台灣,一定要去故宮博物院看翠玉白菜。

型男大主廚

到了小賈的宿舍門口,撲鼻就是一陣嗆吵的油煙味。廚房有一個設計用來裝抽油煙機的架子,裡面沒有機器。

「新加坡人天天吃巴剎(市場),幾乎不下廚的,所以不會有抽油煙機,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我們常炒菜。」幾乎餐餐自炊的中國客工,做菜經常是以大火快炒的方式料理,為了解決油煙無法排出的問題,宿舍大門在做飯時間總是敞開,好讓室內混濁的空氣能從鐵門的縫隙散到門外。

小賈到宿舍就立刻脫掉上衣,在廚房一邊擀麵條、一邊向我介紹身旁同樣打赤膊的大哥,「這位是我的老鄉,我會做菜都是靠他教的!」

客工大哥的宿舍廚房,江婉琦繪製

老鄉大哥同樣來自陝西西安,以前在中國當廚師,比小賈早半年到新加坡的食品工廠工作。老鄉大哥天天帶著小賈下廚,原本在家鄉不會煮菜的小賈,現在除了會做各式陝西麵食,還會研發不同口味的餃子餡料。

儘管新加坡的巴剎有很多平價的食物,每餐不到台幣80元的二菜一肉或椰漿飯,對中國客工而言卻不是經濟實惠的選項。老鄉大哥說:「吃外面飯量很少,加飯還要加錢,自己煮至少一定吃得飽!」

華工的身影

小賈開玩笑的說,不懂我為何能在都是大老爺的宿舍這麼自在。其實我才覺得驚奇,因為每個打赤膊的中國大哥打開房門看到有女生來,都非常驚慌地躲回房間。

中國客工們在宿舍打赤膊的身影,讓我想起牛車水(Chinatown)的余東旋街,那裡有許多紅頭巾(從廣東三水到新加坡做工的單身女性)和華工苦力人物造型裝置,男性華工的形象,就是一群打赤膊拉拖車的工人。

牛車水的華工造型裝置

幾百年過去了,契約華工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新加坡社會。經濟實力日漸強大的中國,仍然有許多飽受失業之苦的二三線城市居民,前往其他國家,賺取低於當地水準的薪資,同時被隔離於當地社會之外。

「在中國工作,今天晚上朋友約吃飯、明天晚上聚會唱歌,開銷大。來新加坡工作生活單純,每天就是往返宿舍和工廠,餐餐自己煮,存錢比較快。」

在中國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情況下,當代的中國客工已經不再是白曉紅筆下的「散沙」農民工,隨波逐流地到海外工作,而是在權衡各種可能性後,才決定放棄北上廣,以另一種形式尋求生命的出路。

他鄉終究不是故鄉

站在廚房外看小賈切菜時,喃喃低語的聲音穿透半掩的房門傳到走廊。我仔細一聽,是男性細語的鄉音,還有手機擴音傳來另一端女性和孩子的談笑。

空氣瀰漫陣陣菜香,小賈淋上陳醋和油潑辣子攪拌,端出熱騰騰的油潑驢蹄子,招呼我們快點吃飯。

沒有私領域的空間,讓房間內無從遮蔽的思鄉對話化成一縷輕風,傳送進狹窄濕熱的宿舍,吹散異鄉遊子的煩悶;大火快炒的香味,讓人透過熟悉的嗅覺記憶遠方的故鄉,安定漂泊不安的靈魂。

問小賈預計下一步怎麼走,還有一年5個月工作合約要履行的他,暫時沒有答案。他只知道,晚餐結束後會迫不及待地打開手機,看著視訊螢幕裡剛學會站的兒子,滿足地呼喚他的名字,沈沈睡去後,繼續日復一日的海外勞動生活。

這是一個月前第一次拜訪小賈宿舍後寫的筆記,後來又陸續到他的宿舍蹭飯三次,除了最近一次是獨自到訪,之前還有婉琦、張正、雲章老師等人同行。隨著我們見面次數多,談話的內容也更深入、更沈重,小賈後來告訴我,一開始認識我們的時候,還以為我是台灣來的間諜(我到底是有多不真誠)。

在整理報導文字前,決定先把這份筆記丟上來,或許有點浪漫化客工的處境,但我想這也是真實的記錄下當初對話時,彼此在內心裁切美化後決定告訴的話語。希望能順利地寫出不愧對受訪者的文字,文筆卡卡的我要繼續努力才行!加油!

--

--

Sally Sung
Sally Sung

Written by Sally Sung

手搖杯成癮,一年四季夾腳拖。 Email: sallysung0418@gapp.nthu.edu.tw

No responses yet